我要发布房源
宜房,宜兴房产网 >  房产资讯 > 

其他资讯

春节后,各地优化限购政策,成为楼市调整的重要措施!

  限购的优化,成为了2024年首月楼市政策调整的重要一招。  上海、广州、苏州等一线及热点城市冲在了本轮限购放松的前列,也被认为有望带动更多城市的局部放松或全面放开。  新政落地几天,实施效果如何?又会否有更多城市跟进?  咨询量上升,业内期待年后更多成交  “房产业务24小时在线,春节不打烊,随时咨询!”在上海做房产中介的浙江人唐昌(化名),临时推迟了自己的过年返乡时间。  “前几天我们聊天的时候还说,今年房产中介可能是第一批放假的,早早就回村在炕上了,没想到突然‘反转’了。”唐昌说,新政发布时有些同事已经返乡了,自己因为离家近就选择多留一段时间。  1月30日,上海官宣放开外环外非本市户籍单身购房,自1月31日起,在上海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已满5年及以上的非上海市户籍居民,可在外环以外区域(崇明区除外)限购1套住房。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成为了新政的重点受益区。  据唐昌的感受,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想要婚前独立买房的年轻人很多,客户群体是相对广阔的。“不过因为临近春节假期了,很多单身客户已经回家过年,不是特别刚需的大多会抱着‘过了年再说’的心态,所以我们觉得节后效果应该会更明显些。”  唐昌表示,目前看房和咨询比较积极的客户里,不少是手里已有一套公寓,打算卖出后置换一套住宅;还有就是本来就在郊区工作,原本落户或社保还要等几年,新政下来正好就可以买了。  他介绍了自己目前接触的一位松江区的客户,工作地点就在新城,没有学区的需求,面积也不用太大,只要求靠近地铁。“她的预算在两百多万元,现在差不多能看到70平方米左右的两房户型。”  “还有一位小夫妻,最近在考虑出售自住房后置换一套,面积也不大,80平方米左右,目前议价空间比较大,希望能趁着这波限购的放开尽快找到买家。”唐昌说,最近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咨询量都大大提升了,希望可以在节后尽快落地和体现到成交量上。  与上海同一天,苏州也全面放开限购政策,购房不再限面积及套数。这也是2023年9月苏州“对于购买120平方米及以上商品住房不再进行购房资格审核”后的又一次限购调整。  贝壳研究院苏州分院研究院钟小清表示,全面取消住房限购,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刚需和改善住房需求。对于之前没有购房资格仍然处在观望的客户群体来讲,新的政策可以为其在苏州置业安家提供更大的便利。同时,根据历年政策出台后的市场反馈来看,新的政策实行之后,咨询量看房量成交量预计都会有所增长。  苏州一位房产中介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新政发布的这几天门店咨询量显著高于之前,但作为一个工业城市,苏州外来流动人口较多,能在节前直接敲定的人比较少。  “目前比较优质的房源,带看量大概在15天里7-10次左右。我们觉得节前发布新政给了一个缓冲期,期待传统的‘金三银四’时间里,更大的顾客群和选择面能带来更好的成交。”他表示。  还有哪些城市或将调整?  以上热点城市的带头无疑打开了新一轮的政策空间。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已有38省市(县)出台政策46条。  “各地政策加速落位,整体优化力度较大,政策放松的信号意义较为明显,春节假期后市场或有回升。”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认为。  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中提到,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上一轮限购政策的大规模调整,是在2023年的“金九银十”之际。仅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就有包括沈阳、南京、大连、兰州、济南、青岛、郑州等多个热点城市全面取消了限购政策。在此之前,已有佛山、东莞、扬州、嘉兴等热点城市全面放开限购。  目前仍未完全取消限购政策的城市里,除了一线城市的领衔,还有天津、西安、杭州、长沙、成都等热点二线城市。这些城市进行下一轮政策调整的预期也在不断加强。  “短期来看,北京、深圳优化楼市政策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北上深有望参考广州、成都优化大户型限购政策,因需、因区优化限购,二线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制性政策。”刘水表示,伴随着更多城市优化楼市政策,叠加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地见效,房地产市场预期预计将有所修复。
3868人浏览    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4-02-20

住建部表示:持续做好保障性住房项目谋划和储备!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现场会。会议强调,各地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制度建设和项目开工,并做好第二批项目筹备,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  会议要求,各地要抓制度建设,尽快出台地方实施意见及配套办法。要抓项目开工,对第一批已经确定的项目倒排工期,确保按时开工,如期交付。要抓第二批项目筹备,加快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同时,要抓配套政策落地,落实好中央补助资金、专项债券、商业配套贷款和税费优惠等支持政策。  会议指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在新形势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解决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意义。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有利于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保障性住房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商品住房满足城乡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  会议强调,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各地要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准入条件,对社会公布,建立常态化受理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工薪收入群体纳入轮候库,在合理轮候期内予以保障。要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住房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根据保障性住房需求,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发展目标,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会议要求,要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房屋体检、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要选择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作为示范工程,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为目标,打造“好房子”样板,让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更加舒适美好。  此次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决策部署,宣传推广经验做法,座谈交流工作进展,部署第二批项目筹备,推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7个城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福州市滨海双龙新居保障性住房项目,听取了福州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介绍。
5025人浏览    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4-02-20

更好满足消费者住房品质需求,是方向,更是机遇!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房子“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但结构性不足仍然存在。从需求看,人们对住房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希望住上更好的房子、获得更好的服务。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满足消费者住房品质提升需求,是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的发展机遇。  住房品质提升仍有很大空间。“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6平方米。越是在经济发达省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反而相对低一些。因此,“住得更宽敞”,增加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是住房品质提升的表现。还有一些地区无电梯的高层住宅占比较高,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加装电梯,有助于提升居住品质。总体看,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现代化的室内设施、更高的建筑品质、更健全的基础设施、更便利的生活配套、更良好的邻里关系等,是人们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的期待。  房地产企业须有清醒认识,新发展模式下拼的是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会有市场、有发展。企业将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转向专注提高房屋质量和服务,以及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居住品质不仅体现在房屋的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居住者可获得的服务中。除基本居住功能外,住房需更好满足人们对休闲、教育、健康、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由此,房企应从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即从“卖房子”到“卖服务”。同时,住房租赁、存量更新和资产管理等领域也值得进一步开拓。从国际经验看,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房企的开发收入占比下降,来自资产经营的收入占比则将提升。  未来房地产行业分工将更精细,这是提供更高品质住房及服务的重要基础。一段时间以来,进入房地产代建领域的企业逐步增多。长期以来,一家房地产企业会涉及“投、融、建、管、退”全链条,如今代建的企业不参与投融资,而仅仅针对全链条中的“建”,专门从事住房建设。未来,房地产企业可能会聚焦房地产全链条中的某一个环节,向专业性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是大势所趋,有助于行业提供更具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摆脱过去“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这种“三高”模式带来的弊端。  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这是对居住品质提升起到支撑作用的关键。“好房子”应该有明确标准。应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发布住宅项目规范,从建筑层高、电梯、隔音、绿色、智能、无障碍等方面入手,提高住宅建设标准。还须强化科技驱动,研究面向未来的“好房子”建造技术,组织筹建新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新建住房有标准,存量房屋也应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更好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居住生活的需求。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不仅要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还要加快补齐住房租赁短板,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支持住房租赁企业推进住房租赁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应建立和完善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保险制度,让既有房屋住得更安全。  对居住服务应加强引导。“好房子”需要“好小区”“好社区”,这些都离不开好服务。政府部门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  房地产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基于我国城镇化数量和质量仍有提升空间,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潜力巨大。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我们应坚定信心。
4712人浏览    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2024-02-20
当前1/4页 共39条记录每页: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末页跳转到: 页
总共执行时间 0.0468756